不知道大家在帶娃過程中有沒有這樣的困擾。
那就是娃在家的時候,是個“作天作地”的小霸王,誰都不服,每天都是雞飛狗跳,根本不存在母慈子孝的時刻。
但是一出門孩子立馬就變成了小慫包,膽小畏縮,不敢和陌生人打招呼,更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兒,總是躲在家長身后。
我們都盼著這兩種狀態能混在一起融合一下,在家里乖巧懂事,在外面能落落大方,那該多好!
今天咱們就聊聊如何搞定“窩里橫外面慫”的孩子。
01
—
“窩里橫外面慫”的原因
無原則的寵溺
孩子“窩里橫”的很大一個原因是家里有人對他無原則的寵溺。
媽媽不讓吃糖,寶寶一哭二鬧三打滾,姥姥看不下去了,趕緊用糖果“休戰”。
不懂得如何社交
至于“外面慫”,則多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社交。
對于在家橫行霸道慣了的孩子來說,哭鬧、撒潑打滾這樣的“武器”在外面可就不靈了。
在家里發脾氣、大吼大叫,家人會哄,但是在外面可能會被別人批評。
敏感的界限感
不管是“窩里橫”還是“外面慫”,本質上都離不開孩子天生的“界限感”和比較強的地域意識。
當處于自己熟悉的環境,比如家里,就會表現得放心隨意,沒有壓力的做他想做的事情。
一旦離開熟悉的環境,面對陌生的人和事物,就會非常小心謹慎,自然表現會顯得比較膽小。
這并不是孩子性格的缺陷,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。
知道了原因,接下來我們就有針對性地破解這兩個問題。
02
—
給“愛”立規則
破解窩里橫
統一育兒原則
很多長輩分不清“寵愛”和“溺愛”的區別,認為只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是愛孩子。
其實不然,真正的愛是克制的,是有原則的。
我們越是愛孩子,越要讓孩子明白凡事都是有規則的,家里也不例外。
打罵大人、不尊重長輩——堅決不允許!孩子但凡出現這樣的行為,家長一定要態度嚴肅地教育,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。
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界限,也不會因為有人護著他,一再嘗試突破大人的忍耐底線了。
家長以身作則
孩子雖然小,但是他們不傻,所以我們家長要時刻以身作則,給孩子積極正向的引導。
在遇到孩子哭鬧撒潑的情況,我們要先反省一下,是不是我們先給孩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。
告訴孩子乖乖打完針就可以買玩具,但打完針就把這事兒忘了,于是孩子大哭。
03
—
學會社交
讓孩子在外面不再“慫”
不要給孩子貼標簽
當孩子在外面看起來特別小心翼翼時,大家千萬不要急于去改變他,要求他“大方”。
見到你認識的人,就逼著孩子必須打招呼,不打招呼就是沒禮貌。
很多時候孩子沒有達到我們預想的效果,我們就下意識地給孩子貼上“沒禮貌”“膽子小”“不聽話”“不大方”等標簽,這樣也是不對的。
在你給孩子貼標簽的過程中,孩子反復接受到這樣的心理暗示,真的會以為自己就是不聽話、沒禮貌、膽小,會影響孩子以后性格的發展。
所以說,讓孩子不再害怕陌生環境,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,理解他的心理,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一些不好的標簽,然后才能讓他放下懼怕心理,嘗試著社交,不再慫。
順應孩子的節奏
我們要盡可能的多帶孩子外出,讓孩子去接觸更多的人和新鮮的事物,學會適應新的環境。
先可以帶著孩子在旁邊觀察,看到別的小朋友是如何交往、交流的,模仿也是學習的一步。
當孩子對周圍的人或事有了足夠的了解,很可能就會萌出想要參與進去的欲望。
這時候,我們適當地“推他一把”,比如根據孩子感興趣或擅長的領域,為他尋找能夠表現的機會,并鼓勵孩子“你一定可以”“你很棒”等等,他很可能會在你的引導下勇敢地“往前邁出一步”。
不要用我們的想法去強行要求孩子必須做到什么地步,而是要順應孩子自己的節奏。
最后我想說,其實不管是“窩里橫”還是“外面慫”都不像感冒生病一樣,對癥用藥就能好,育兒問題更多的需要有耐心的慢慢引導,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。